【生态视窗】
医疗废弃物去哪了?
(资料图片)
——探访全省最大医废处置中心
清晨6点不到,贵阳市修文县小菁镇还沉浸在一片宁静中,镇郊的贵州省危险废物暨贵阳市医疗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却灯火通明、车来车往,不远处的乡村公路上传来阵阵汽笛声,一派热闹景象。
医废转运人员唐老九习惯了早起,麻利地换上工作服,穿戴好防护服和化工防护口罩,快步登上医疗废物收运车开始工作,他要在一天内完成南明区、云岩区10多家医疗机构的医废收运任务。
在这里,和唐老九一样的转运人员超过50名。他们被分为18个小组,分头在18条路线上开展医废收运作业,在48小时内完成覆盖贵阳市2500多家医疗机构的收运任务。
医疗废物转运车进入处置中心大门前过磅并消毒。 (受访者供图)
该处置中心分三期建设,是目前全省最大的医废处置中心,一期运行至今已有九年。如今,随着三期扩建工程进入了设备调试运行阶段,医疗废物处理能力进一步提升,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原来的每天27吨提高到每天68吨,可以满足未来10年贵阳市常态情况下医疗废物处置需求。
3月27日,记者在三期扩建工程现场看到,几名工人正在对新建的污水升级处理设备管道进行隔热处理施工。据介绍,三期扩建工程采用的设施设备和焚烧技术目前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包括一条处置规模为50吨/天的医疗废物焚烧处理生产线及其配套设施,配套建设相应医疗废物收运系统,并对原有固化车间和医疗废水处理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
进入中心大门,每辆医废收运车须经过自动过磅机确认,对其载运的医废重量进行入库前登记。一个个装满医疗废物的黄色大桶在运到生产车间后,在自动提升机上从一层提升至三层楼后进行翻转。随后,一袋袋医疗废物会自动进入进料斗,而一个个黄色大桶则经过次氯酸等自动消毒清洗,再次投入循环利用。
三期扩建的医废高温焚烧全套生产设备。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摄
贵阳市城投环境资产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运维管理部副部长邓朝银介绍,“根据烟气在线监测系统数据显示,我们危险废物焚烧处理线的烟气污染物排放浓度远远低于国家的最新排放标准。”
医疗废物是危险废物的其中一种。主要包括口罩、针头、解剖刀、手术刀等物品,含有大量细菌、病毒、化学污染物、针头锐器等,具有传染性、生物毒性和腐蚀性。
每天,贵阳市各级2500多家医疗机构会产生约35吨左右的医疗废物,如何确保安全处置这些医疗废物?这些医疗废物最后都去了哪?
邓朝银介绍,高温焚烧法是目前处理医疗废物的主要方式。医疗废物需历经数道工序,首先通过上料系统将医疗废物投入回转窑进行第一次燃烧,燃烧后产生的残渣经刮渣机刮出,高温烟气再进入二燃室进一步高温处置,二燃室最高燃烧温度可达1100摄氏度。
就这样,经历两次充分燃烧的“高温炼狱”,医疗废物中所含的传染源和有害物质在焚烧过程中才会被高温彻底分解。
医疗废物焚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废渣和有害气体。在这里,废气经活性炭处理,再通过干法、湿法脱酸后,实现达标排放,最终达到无害化、减量化的效果。
现场工作人员介绍,处理后的废渣呈块状,会经过分析化验,根据检测结果,进一步做无害化处理。大量有毒气体则通过烟气处置设备进行净化,使废气中的颗粒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物质浓度低于规定的排放浓度限制后进行排放。
化验室对生产中产生的废渣进行检测。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金秋时 摄
相较于原有的生产系统,三期扩建工程在废水处理、中水回用中有了新突破。废水经处理后,中水会由管道输送返回,在高温焚烧环节后的急冷塔中发挥快速水冷降温的作用,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中控室的一面数字大屏是车间的“数智大脑”,工作人员可对高温焚烧各个环节、各个部位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也可以监测到废气排放各项指标浓度的实时数据,数据会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到省生态环境厅平台。
处理过程中的核心生产环节仅需两名工人操作,实现了生产信息化、智能化管控。
“加强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收集处理是当下新时期的一项重点任务。”邓朝银表示,提高危废和医废收运和处置能力,才能有效减少对水、空气、土壤的污染,有效防控环境污染,提升和保障城市环境卫生质量。
未来,为更好防控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公司会继续加快大数据技术应用,完善危险废物监管体制机制、强化危险废物源头风险防控、推动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督管理、完善医疗废物收运处置体系,为贵阳市“无废城市”创建工作助力。
【“两山”实践】
让每一片绿色都成为财富
——解读林业大县雷山的生态密码
春寒料峭,车行雷公山,青山连绵,满眼皆绿。穿行于青山绿水中,不知不觉间,来到了绿树成荫的雷山县方祥乡陡寨村。
39岁的杨昌明,望着四周山坡上郁郁葱葱的树林开心地说:“山上这些树还不是和以往一样,不过现在变得值钱了,我们看它们的感觉就不一样啦。”
方祥乡地处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这里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村民的山林被列入重点生态区范围,禁止采伐。为谋生计,坐拥山林的当地百姓不得不外出务工。
为解决生态功能区林农“造林不变现”问题,贵州于2018年启动重点生态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改革试点工作。
“通过人工商品林赎买,林农每亩山林可获得4800元补偿,村委会可获得200元补偿。”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负责人介绍,2021年,该保护区实施重点区位人工商品林赎买试点工作面积990亩,兑现资金500万元。2022年实施1000亩,兑现资金505万元。
去年,杨昌明家的44.9亩林地,通过赎买拿到了21万元补偿。如今,走进杨昌明家里,生活面貌焕然一新。有了这笔钱,他家发展起了4亩茶叶种植、7亩稻田生态种植,日子越过越红火。
这仅仅是雷山县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一个缩影。在雷山这片绿色土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雷山是我省林业重点县,森林覆盖率达72.8%,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优良生态环境,成为雷山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良好生态,离不开潜心守护。近年来,雷山县法院举司法之力守护绿水青山。
今年1月9日,雷山县西江镇黄里村15户参与“司法碳汇村民入股企业”的林农首次领到分红,共计1.2万元。
故事要从去年7月说起。彼时,雷山县法院积极探索司法护航生态的有效路径,引导西江镇黄里村林农将森林作价入股当地茶企,创下“贵州司法碳汇第一股”。按照协议,15户林农将共计176.7亩森林,以一亩森林碳汇折算50元为一股入股茶厂,入股期暂定5年,分红时段为“半年一小分、一年一大分”,协议还明确了各方的权利和义务。
入股以来,林农眼见树林即将变成红钱、现钱,管护树林更加用心用力,漫山遍野郁郁葱葱。第一次分红当天,61岁苗族老汉侯里贤喜笑颜开地说:“多谢法院搭桥,我家入股林木16亩,分到红钱850元。”
望丰乡乌这村,是一座深山里的苗寨,距离县城30公里。村民世代守护着山林,日子却过得紧巴巴。2022年,该村将460亩林地纳入国储林项目,获得200万元收入。村民余世昌家拥有40多亩山林,他拿出其中16亩林地加入国储林项目,获得11.6万元收入。他家又种植了10多亩茶叶,一年纯收入两三万元,全家年收入大幅增长。
“把生态守护好,生态回报给人们的,是源源不断的财富。”雷山县林业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44.97万亩,青山绿树正成为群众的金山银山。2022年,雷山县2002名生态护林员获得管护劳务补助2002万元,全县18398户林农获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811万元,575户林农通过国储林项目获得补助3921.53万元。
携手共护母亲河
巡河人员开展水质监测。(受访者供图)
3月29日,“强化依法治水 携手共护母亲河”“贵州河流日1+2行动”——2023年“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南明河联合巡河活动在贵阳举行。
贵阳经开区河长制办公室、南明区河长制办公室、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花溪区圆梦爱心社等单位工作人员、省级“青清河”保护河湖志愿者、贵阳贵安民间河长、市民志愿者对南明河、四方河附近河段进行了联合巡护,向市民宣传节水护河知识,携手共护母亲河。
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巩固提升
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召开
3月30日,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在贵阳召开。会议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全国两会精神,全面贯彻2023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总结2022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安排部署2023年重点工作。
过去一年,全省污染防治攻坚纵深推进,优良生态环境优势持续巩固提升。9个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9%、同比上升0.6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2.5个百分点;88个县级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9.1%、同比上升0.5个百分点;119个地表水国控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8.3%、同比持平、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4个百分点;9个中心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在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再次获优秀,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出新绩、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会议要求,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要坚持守底线、防风险、出新绩、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力求实现“三个确保一个力争”目标,即确保督察整改年度任务全面完成、确保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功举办、确保不发生重大以上环境安全责任事故,力争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优秀。要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坚决扛起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生态环境部的指导下,强化系统观念、强化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团结奋斗、开拓进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持续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优势,为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作出积极贡献。
岑巩:多部门联合执法“护渔净水”
为做好饮用水源地环境执法,保障群众用水安全,近来,黔东南州生态环境局岑巩分局、岑巩县水务局、公安局组成联合执法组,对下溪水库及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开展专项执法行动。
下溪水库是一座以县城供水为主,兼具灌溉、农村人畜供水等综合利用的中型水库,供水人口达16.6万人,农田可灌溉面积2200亩,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供水责任。联合执法组以“水上交通巡查”和“环库陆地巡查”相结合的方式,在下溪水库持续开展“护渔净水”专项行动,现场普及水环境保护知识,严厉打击非法垂钓、捕捞等违法犯罪行为,巩固水源地保护和“十年禁渔”工作成效。
针对全县千人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执法人员分片区重点查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内防护栏、标志牌、警示牌等设施情况,核查是否存在“堆放固体废物、非法排污、畜禽养殖”等现象,及时制止违法行为并督促整改。同时,组织监测人员采集饮用水水样,检测饮用水质量。
经检测,岑巩县千人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未发现污染情况。
做好垃圾分类 共创美好家园
环保主题活动走进贵州财大
3月28日,贵阳市“做好垃圾分类 共创美好家园”生态文明进校园主题活动走进贵州财经大学,旨在进一步帮助广大青年树立绿色发展、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
活动邀请贵阳市生态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彭园花做现场讲座。“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需要垃圾分类呢,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彭老师从垃圾分类的定义、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生活垃圾分类等方面为大家讲解垃圾分类知识。讲座现场还穿插了趣味问答、垃圾分类小游戏与师生互动,引导广大师生了解垃圾分类知识,现场气氛活跃,大家热情高涨,宣传效果明显。
讲座得到了现场师生的好评,大家纷纷表示,从这次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学到了丰富的垃圾分类知识,今后将从自身做起,带动家人和朋友一起在生活中养成垃圾分类丢弃的好习惯。
本次活动进一步引导高校师生提高对生态环境的关注度,鼓励大家积极争做垃圾分类的先行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养成分类投放垃圾、践行绿色消费、节约资源能源的良好生活习惯,为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校园作出贡献。
【“两山”转化“优等生”】
“名茶之乡”湄潭县
【编者按】
2017年至今,贵州先后有6个地区获评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8个地区获评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本报特别推出“‘两山’转化‘优等生’”栏目,聚焦这些“优等生”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转型等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和感言。
【“优等生”简介】
遵义市湄潭县地处贵州北部,境内山清水秀、风景迷人、森林覆盖率达66.1%,素有“云贵小江南”之美称。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湄潭绿色发展的基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空间格局为湄潭的绿色发展蓄积了力量,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为湄潭的绿色发展找准了产业和方向。
【“优等生”感言】
守着绿水青山,我摘掉了贫困帽;发展绿水青山,我筑牢了绿色发展本底;转化绿水青山,我共享了金山银山。数十年来,我依茶“出圈”,探索出一条“荒山变茶山、茶山变金山”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谢巍娥 金秋时 王远柏 王剑 王瑶
编辑 张弘弢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