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5月11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成功入选国家第二批创新型县(市)建设名单,成为内蒙古唯一以“科技支撑民生改善——依靠科技创新助力脱贫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创建主题的国家创新型县(市)。目前全国共批准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两批144个,内蒙古也仅获批建设3个,巴林左旗何以脱颖而出?
一、创新为纲:“小旗县”开讲“大科技”
巴林左旗曾是国家级贫困县和赤峰市唯一的自治区级深度贫困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当地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举全旗之力深挖特色农牧业资源,用创新实践撕掉了绝对贫困的标签,书写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历史答卷,笤帚苗产业“五链统筹减贫案例”被评为“全球减贫首批最佳案例”。
2021年,巴林左旗被列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巴林左旗委和政府坚决把科技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主动融入内蒙古重大创新战略布局,统筹整合政策、资金、人才、资源等各方要素,围绕破解基层科技投入少、创新平台与成果少、高端人才和本土科技人才少、科技水平弱、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弱的“三少两弱”问题,制定《创新左旗建设方案》(2022—2025),在科技研发投入、高能级平台载体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培育、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全面发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构建了富有特色的县域创新体系。
“小旗县讲大科技”。巴林左旗通过科学的顶层设计和切实有效的行动,推动产业发展由要素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加快提升传统特色优势产业现代化水平,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科技兴蒙”行动实施以来,巴林左旗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果,全旗共组织实施上级科技项目14项,争取科研项目资金1828.1万元,累计引进“三区”人才106名,仅2022年就组织实施科技项目10项,争取科技资金支持1280万元,为全旗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平台为基:集聚创新要素催生发展动能
园区是产业发展的主战场,也是承载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载体。巴林左旗始终把园区建设作为推动农牧业现代化的突破口,紧紧围绕主导和特色产业,系统布局、科学规划,把科技创新融入到产业链各环节,以真金白银的“硬投入”完善各类园区基础设施和科研条件。同时不断加强科技开放合作,从破解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出发,面向全国引进高水平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全力集聚人才、项目、技术等优质创新资源,服务和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
巴林左旗是中药材北苍术的道地产区,其三山乡因中药材苍术种植规模大、经济效益高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然而,由于缺乏优质种苗和标准化种植技术,极大制约了产业长远发展。2022年,巴林左旗开始投入建设集中(蒙)药材科研、组培、育苗的现代化中(蒙)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区。园区一期总投资4308万元,占地265亩,规划建设4000平方米的组培及药材科研大楼、4000平方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和20栋双层蓄水保温育苗大棚。目前,该园区正全力打造“中国北方仿野生药材种植基地”和“中国北方仿野生药材种苗基地”。三山乡建设的现代中(蒙)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集聚整合了中国农科院、北京农学院、延安大学、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自治区农技推广中心、赤峰市农科所等多所区内外高校院所的创新资源,按照“科技示范园区+资源圃+标准田示范+庭院经济+创新联合体”的特色产业高效发展模式推进七大功能区建设,建成投产后预计每年可生产苍术苗5000万株,同时还可按需生产其他药材组培苗、花卉组培苗和仁类药材苗木组培苗,解决全旗130万亩退耕还林地块林下经济优质中(蒙)药材种苗的供给需求。
富河镇现代肉驴产业园核心区,是全国最大的乌头驴种源基地,围绕打造“全国肉驴良种繁育第一县”目标,建成鸿智3000头肉驴养殖场一处,肉驴“家庭牧场+”改良站4处、改良点17个,全镇优质肉驴存栏达到9000多头。为全面提高园区科技支撑能力,目前正依托中金驴业、赤峰鸿智等龙头企业资源,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和赤峰市农牧科学研究所等科技力量,全力建设集保种、改良和繁育为一体的规模化繁育基地,力争到2025年,构建起肉驴“良种繁育、生态养殖、交易集散、标准屠宰、精深加工、冷链配送、美食餐饮”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带动全旗肉驴存栏达到18万头以上,年肉驴屠宰加工1万头以上。
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的快速崛起,为巴林左旗招商引资、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创业要素集聚搭建了高地。从2022年开始,巴林左旗以科技支撑产业兴旺为目标,相继建立起肉牛、肉驴、笤帚苗、中(蒙)药材、乡村振兴5个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累计吸引投资20亿元以上,有效带动一批高水平科技项目、科研成果向巴林左旗集聚。2022年,“巴林左旗肉牛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巴林左旗肉驴产业关键技术成果示范与推广”2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计划支持。2023年,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与巴林左旗政府签署玉米密植高产技术“科技包旗”协议,当年开展百亩以上示范23处、千亩以上示范6处、5000亩以上示范2处,示范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到2025年推广面积预计突破50万亩,有望将当地玉米平均产量提高到800—1000公斤干粮,“十四五”期间将实现玉米单产每亩增加100公斤,年增产2亿斤,亩均增收200元以上。
三、人才为要:汇聚科技智力服务乡村振兴
巴林左旗大力解放思想、打破惯性思维,实施“人才兴旗”计划,用好“组团式”帮扶和京蒙协作人才培训举措,让紧缺人才来得了、留得住。抢抓国家科技特派团、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和科技兴蒙“4+8+N”战略机遇,制定《巴林左旗人才队伍建设行动实施方案》,发挥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的政策优势,全力打造良好的“营商营智”环境。与此同时,巴林左旗以自治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格局和“强心活点”工程为指引,全力实施“1+14”人才引进政策和配套实施办法,紧扣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加大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力度,大力推行科技人才“百千万”培育模式,努力造就一批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专业人才,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聚智赋能。
今年以来,来自区内外的26位专家学者组成科技特派团,围绕中(蒙)药材、笤帚苗、肉羊、肉牛、肉驴等产业,在11个苏木乡镇常态化开展驻点服务。这些科技特派员积极探索服务模式和服务机制,与当地龙头企业联合开展项目申报,助推产学研合作,破解产业技术难题,通过科技试验示范、技术咨询、技术培训等方式,有效促进了当地科技成果转化利用。
内蒙古科学技术研究院生物所所长王瑞利研究员从2021年起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到挂职巴林左旗政府副旗长充分发挥专业技术优势,协助巴林左旗科学谋划县域产业发展布局,协调引进外部优势创新资源,制定《创新左旗建设方案》的制定,规划中(蒙)药材、肉牛、肉驴等现代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申报国家创新型县(市);国家科技特派团格根图团长、贾玉山教授多年驻点支撑内蒙古超越饲料有限公司,通过中央引导地方发展、省部联动等项目,研发出一系列适合巴林左旗舍饲肉羊、肉牛的“饲草型全混日粮(TMR)饲料、发酵型全混合日粮”,使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逐步成长为“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治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有效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科技特派团肉牛产业专家组马翀团队为巴林左旗“量身定做”村级畜牧兽医服务点建设方案,深入基层走访多个肉牛养殖场,分别在青黄贮制作、牛舍建设、环境控制、粪污处理、灭蝇防疫等方面给出合理化建议,得到养殖企业、技术人员和养殖户的高度认可和一致好评。
四、惠民为本:联农带农引领老百姓增收致富
借着联农带农发展的良好势头,2023年,巴林左旗聚焦全旗监测户庭院种植的鲜食玉米、毛毛谷、蔬菜、中药材、林果、设施农业等小种植园和养殖的鸡、鸭、鹅、猪、蚯蚓、牛、羊等小养殖园,再次投入财政专项衔接资金2521万元,对到户的种养殖庭院经济和三个牧区建设棚圈项目给予“以奖代补”或“产业奖补”资金支持,所有庭院经济均配套科技特派员、农业技术员,让科技进村入户,推动老百姓真正种得好、养得好。
以巴林左旗三山乡新农村村为例,自2022年以来,新农村村大力推行庭院经济,实施“统一种植规程、统一种子农资供应、统一播种服务、统一技术服务”的“四统一”模式,采取发放种植补贴等手段,成立新农村村“党员致富突击队”,发展新农村村种植户102户,种植苍术197.1亩。通过庭院经济建立苍术育苗模式,再引导农户林下种植,建立药材种植“土地银行”,最终带动农户增收致富。
通过推广肉牛“专业村+养殖小区”、“专业村+家庭牧场”养殖模式,巴林左旗建立了旗乡村三级肉牛产业综合服务体系,面向群众提供防疫、改良、诊疗、金融、保险、技术培训“六项服务”。同时,通过政策激励和引导,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截至2022年,全旗共打造肉牛养殖专业村108个,肉牛存栏量达到25万头,肉牛产业链累计吸附农牧户2.3万人。
资源汇、科技强,则乡村兴,产业优、人才聚,则农民富。如今的巴林左旗,科技创新正与经济社会发展加速融合,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科技赋能高质量发展之路。力争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25家,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园1个、产业强镇1个,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本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实现翻两番,全力打造国家级科技创新支撑乡村振兴新模式、新典范”。
关键词: